《万智有灵:超出想象的动物智慧》节选

作者:弗朗斯·德瓦尔(Frans de Waal)

第1章:魔法水井

一名广受尊敬并成就斐然的科学家作出了这样的断言,这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尽管格里芬因提出一个没有数据支撑的观点而受到抨击,但许多批评其实不得要领,他们忽略了传统观点——动物是愚笨的,因为他们缺乏有意识的头脑——只是一个假设。格里芬说更为合理的假设是认为每一个域都是连续性的。这一想法源自查尔斯·达尔文著名的观察结论: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头脑上的差异只是程度上的区别,并无本质上的不同。

第2章:两个学派的故事

一直以来,行为主义与动物行为学的区别都在于,一个研究的是人类控制下的行为,另一个研究的是自然行为。行为学家致力于将动物置于乏善可陈的环境中,好让动物除了做研究者想要他们做的事情外,基本上什么也做不了。这样,行为学家就可以强行控制动物的行为。倘若动物没有做研究者想要它们做的事情,那么它们的行为将被归类“错误行为”。例如,想要训练浣熊,让它们把硬币扔到一个盒子里,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浣熊更喜欢抓住硬币不放,并将硬币放在一起拼命摩擦——对于这个物种来讲,这属于完全正常的觅食行为。然而斯金纳看不到这种天然的癖好,他更倾向于用控制与支配来解释行为。他谈到过行为工程和行为操纵,且并不仅限于动物啊,他在晚年时致力于将人类转变成快乐、高产且“最有效率”的公民。尽管操作性条件反射毫无疑问是个可靠具有价值的主意,对行为有着很强的调节作用,但行为主义的主要错误在于把操作性条件反射当成了唯一的实验方法。

第3章:认知的涟漪

曾经有一段时间,科学家认为行为的产生要么是因为学习,要么是因为生物学原理。他们把人类的行为归因于学习,动物的行为归因于生物学原理,而两者之间的中间地带则几乎什么也没有,这种二分论是错误的(实际上在所有物种中,行为都是这两者共同导致的)。但渐渐地,第三种解释出现了:认知。认知关乎某个生物收集的信息的类型,以及该生物如何处理和应用这些信息。北美星鸦能记得他们储藏了数以千计的坚果,狼蜂在离开自家地洞前会先进行定位飞行,黑猩猩能毫不费力地学会他们所玩耍的东西的可供性。不需要任何奖励或惩罚,动物就会搜集未来会用到的知识,从如何在春天里找到坚果,到如何回到自己的地洞,再到如何拿到香蕉,学习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认知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将学习放在了合适的位置。学习不过是一件工具,它使动物能够收集信息,而世界就像因特网一样,信息多得令人难以置信,使动物很容易逆死在信息的沼泽中。生物的认知则缩小了信息流的范围,使生物学会它所需要知道的特定关联性。而这些需要则是由该生物的自然史决定的,许多生物都有相似的认知能力。科学家们的发现越多,我们就能注意到更多的涟漪效应。

人们曾认为一些能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或者至少是人科(一个小型的灵长动物科,包括人类和猿类)所独有的。但最终人们通常会发现这些能力是广泛存在的。幸亏猿类明显具有智力,传统的发现首先是在关于他们的研究中做出的。在猿类打破了人类与动物王国中起其他动物之间的堤坝之后,防 洪 闸便不断打开,囊括进了一个又一个物种。认知的涟漪,从猿类扩散到了猴子,又扩散到了海豚、大象和狗,然后还有鸟类、爬行动物、鱼类,有时还有无脊椎动物,我们不能将这一历史进程与把人科置于顶端的阶梯式看法混为一谈,我更愿意将这一历史进程看成一个由可能性构成的池塘,在不断扩大。在这个池塘中,有些动物,比如章鱼,其认知可能和哺乳动物或鸟类的认知一样令人难以置信。

第4章:和我说话

多么讽刺呀!我们走了如此之远——从前,人们将语言的缺失视为反驳其他物种也有思想的论据;如今,我们发现没有语言的生物明显也会思考,并用这一点来反驳语言的重要性。我对这一转变并无怨言,不过,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亚力克斯等动物身上进行的语言研究。这并非由于这些研究证明了语言的本质,而是因为它们使动物的思想以另一种形式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使其更容易与我们自身相联系。在这种研究里,我们看到一只醒目的鸟儿,当有人对他说话时,它便会回答,会以极高的准确性念出物品的名称。这只鸟儿面对着一个装满物品的托盘,有些物品是羊毛做的,有些是木头做的,有些是塑料做的,色彩缤纷。它需要用喙和舌头感觉每件物品,然后,实验人员会将这些物品全部放回托盘中,并问这只鸟儿那个蓝色的、有两个角的物品是什么做的?要答出正确答案“羊毛”。这只鸟需要将它关于颜色、形状和材料的知识,以及对于那件特定物品感觉的记忆结合起来。在另一些情况下,这只鸟会看到两把钥匙,一把是绿色的塑料钥匙,另一把是金属钥匙。实验人员会问它:“这两把钥匙的区别是什么?”它会说“颜色”,再问:“它哪种颜色的钥匙更大?”它会说:“绿色。”

第5章:一切的判断标准

总而言之,动物会进行许多观点采择,从知道其他个体想要什么到知道其他个体知道什么。当然,在这方面依然有些前沿领域尚无定论,例如他们能否分辨出其他个体拥有错误的知识。在人类中,研究人员通过所谓的“错误信念任务”对此做了测试。但是,因为这些细微之处很难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进行评估,所以来自动物的数据极为稀缺。即使人类与其他物种间目前所认为的差别能一直成立,我们也依然应该将“心智理论是人类独有的”这一空泛的论断降为更细致入微的渐进论观点,这是毋庸置疑的。也许人类对彼此的理解更为充分,但与其他动物的对比并没有那么明显——还没明显到会让外星人自动用心智理论作为将我们物种与其他物种区分开的主要标志。

第6章:社交技能

尽管有了这些发现,但传播人类独特性观点的模因依然顽固地不断复制。莫非他的支持者们没注意到在自然界中发现的数目庞大、多种多样,且不断增多的合作行为吗?我刚刚参加了一场以“合作行为:从细胞到社会”( Collective Behavior:From Cells to Societies)为主题的会议,这场会议在单细胞、生物体及整个物种层面探讨了多个个体一起实现目标的各种奇妙的方式。

关于合作的演化,我们最棒的假说来自对动物行为的研究。E.O.威尔森在其出版于1975年的《社会生物学》( Sociobiology)一书中总结了这些观点,在他的帮助下,演化方面的方法慢慢应用到了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中。

第7章:时间会证明

尽管我们无法直接对意识进行测量,但其他物种里的证据表明,这些物种恰恰拥有那些传统上被看作意识的指示信号的能力,要想继续声称它们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拥有这些能力,就得引入毫无必要的二分法。这种二分法表示的是,那些物种能够做到我们所做的事,但做到这些的方法却截然不同。从演化的角度来说,这听上去毫无逻辑,而逻辑正是我们引以为豪的那些能力之一。

第8章:镜子里和罐头里

动物们用名字呼唤彼此,当然是一种深深的讽刺——曾经,科学家们是禁止给自己的动物起名的。当今西锦司和他的追随者开始这么做时,他们是滑稽可笑的。古道尔给她的黑猩猩起名叫戴维,格雷比尔德和芙洛时,也遭到了这种嘲笑。当时的说法是,如果我们用名字来称呼动物,我们会将自己的研究对象拟人化。我们应该与它们保持距离,维持客观的态度,并永远不要忘记:只有人类有姓名。

正如事实所表明的那样,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动物也许早已超越了我们。

第9章:演化认知学

不过随着一种不那么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的出现,第二种方法也许将会衰亡,或者至少不那么重要。我们应该给动物一个机会来展示其自然行为。我们对它们多种多样的生命形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我们的挑战在于要让自己思考方式和它们的更相似。这样,我们就可以以开放的头脑迎接它们的特定环境和目的,并用它们的方式观察和理解他们。

我们正渐渐回到我们猎人的方式上来,尽管更像依赖于狩猎本能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不为杀戮,只为揭露。今天的实验常常以自然行为为中心,从求偶和觅食行为到亲社会态度。我们在研究中寻觅生态上的有效性,并遵循于克斯屈尔、洛伦茨和今西锦司的建议——他们鼓励用人类的同情心作为理解其他物种的方法,真正的同情心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是他人取向的,我们不应将人性作为一切的判断标准,而是需要根据其他物种本来是什么来对其进行评估。我很确定。如果这么做,我们将会发现许多的魔法水井,其中有些会远远超出我们现在的想象。

相关书籍:

《更胜言语:动物如何思考和感受》——卡尔·萨菲纳

《动物的智慧:我们如何了解动物的思想和感受》——弗吉尼亚·莫雷尔

《狗狗如何爱我们》——格雷戈里·伯恩斯

原文出处:《万智有灵:超出想象的动物智慧》,

网址:

本文地址:http://www.animalstudies.cn/page/237.html

(0)
admin的头像admin
上一篇 2021-09-06 16:23
下一篇 2021-09-09 15:2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