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简介
近12年来,国际和国内的生物人类学获得了长足的进展。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材料、新现象、新问题、新理论,我们需要做出适时的总结和回应。在全球视野下,以历史的维度持续考察人类的进化过程和个体的生命过程,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新论题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现在看来,本书第一版有诸多方面需要修正。首先是总体结构,原有结构因部分细节的缺失而显得不完整。其次是逻辑顺序,初版部分内容缺乏足够的连贯性。再次是专业内容,初版缺乏对灵长类生物性的系统比较,生物考古学和法医学信息也较为匮乏。
新版共分为四编二十三章。第一编“我们是谁:人类生物性的自我解析”系统地阐释了现代人类生物性和遗传性的特征及其变异。第二编“我们是独特的吗: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从比较解剖学的视角展示了现代人类生物学特征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第三编“我们从哪里来:漫漫演化之路”依据化石证据、考古学发现和遗传学分析,揭示了人类宏观进化与微观演化的过程。第四编“窥探逝去的岁月:基于人类生物遗存的生物考古学重建过程”专注于生物考古学和法医人类学的相关信息和最新进展。
本书图文并茂,包含800余幅图片。它既可作为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的专业教材,也适合其他领域相关人士阅读和参考。
作者简介
李法军。1995年至2004年,先后就读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和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分别获得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和体质人类学专业学位。2004年至今,任职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先后在瑞士纳沙泰尔大学、日内瓦大学、英国剑桥大学、阿伯丁大学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从事访学和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体质人类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目前从事有关人类微观演化和生物考古学研究,主要兴趣在于华南与东南亚地区史前时期人群的生业方式及其转变过程的探索。主要研究方法包括骨骼形态测量学、古病理学、齿学人类学、骨骼生物力学和几何形态测量学方面。
新书推荐
5月22日是“生物多样性国际日”,2021年的主题为“呵护自然 人人有责”, 旨在号召国际社会团结合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贡献智慧和力量。如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今年的生物多样性国际日上所指出的:人类健康与自然界密切相关。随着大自然受到侵蚀,维持生命的环境被耗竭,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险境,也包括人类和我们想要的未来。保护和可持续管理生物多样性对于缓解气候破坏、保障水和粮食安全乃至预防流行病都很有必要。我们将以此保护今后世代的健康和福祉。
(节选来源:联合国官微)
2021年10月,将在中国昆明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也把会议主题定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可见,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一观点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认同。
生命的多样性是赋予这个蓝色星球最珍贵的礼物,它保证在这个星球上的任何生命类群都能相互依存,各取所需。从太空俯瞰地球,它简直就是一个蓝色的水世界。在碧蓝色的海洋中,参差绵延的海岸线将大陆凸现出来。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无数类别的生命和非生命物质共同构造了一个多彩的世界。

加拉帕哥斯群岛上的动物:1.信天翁;2.条纹方蟹;3;加拉帕哥斯幼年企鹅;4.海洋鬣蜥;5.圣克鲁兹岛巨龟。(图源:《生物人类学:第二版》)
每当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和宇宙过往的对话。浩瀚的星际让人类感到自我的渺小。在心存敬畏的同时,人们也在不断地追问自己:宇宙从何而来?我们从何而来?我们又将走向何处?这些追问来自人类的普遍意识,存在每个人的头脑之中,挥之不去。正是生物多样性的绚丽图景提示我们,需要在全球视野和大历史观维度下,推进对人类进化过程和个体生命过程的持续考察,从生物性和文化性的角度认识、分析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问题。
在本期,我们不妨跟随中山大学李法军教授的视角来思考和探讨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问题:
视角一
我们是谁?——
人类生物性的自我解析
自古以来,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是多元的。无论是列维–布留尔表述的“原始思维”逻辑,还是恩斯特·海克尔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抑或是宗教、哲学及古史传说对人类历史的态度,都是人类对自我认知的产物。自达尔文以来,科学主义的视角为这种认知提供了有迹可循的可能性。作为多层次综合研究,现代达尔文主义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群体遗传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细胞学、发生学、生态学等领域研究新成果论证生物的进化和发展。

▲现代生物群像 图源:《生物人类学:第二版》
视角二
我们是独特的吗?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人类是无数类别的生命形式之一,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物种。在色彩斑斓的生命类群当中,除了自身的多言行特征,人类对自己又了解多少呢?人类来自何时、何地、何种?人类自身为何会有迥异的外貌?今日人类的体质特征自初始就如此吗?若是不同,这些特征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过程?人类是具有高度发达意识的物种,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物种本能的束缚,能对自身的来历进行探求。正是人类的这种能力,才能使人类在众多的高等物种中脱颖而出。

▲珍妮·古多尔(Jane Goodall)与幼年黑猩猩福临(Flint)的第一次接触 图源:《生物人类学:第二版》
视角三
我们从哪里来?
——漫漫演化之路
以上所有关于人类的问题,是人类对自己的提问,而这些问题也只有人类自己能够回答。但所有这些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解答得了的,因而人类发明了一种专门知识来探索和寻找答案。这门知识便是“人类学”。
学者们不仅试图勾勒出我们自身对起源与演化的种种动人猜想(故事),而且希望告诉大家人类学家们是如何获得关于人类演化过程认知的灵感以及如何实现或论证他们的猜想的;或者说,它既讲述一个关于人类演化的故事,又告诉读者人类学家们是如何编写这个故事的。

▲中山大学生物人类学实验室
图源:《生物人类学:第二版》
视角四
窥探逝去的岁月——
基于人类生物遗存的生物考古学重建过程
一直以来,进化论者都在尝试从整个生物体系的演化到各个物种的起源和进化入手,阐述人类演化过程。古人类学研究在进化论的指导下,试图阐明以下问题:人类是在何种环境下,由何种机制使人类从古猿中分离出来的?人类的故园究竟在哪里?现代人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现代人类的多样性是如何产生的?
古人类学的研究旨趣在于探讨人类的起源与演化过程、生物学特征及其演化特点、行为模式与文化发展相关性以及生存环境重建等。目前,人类遗骸(化石和骨骼)仍旧是进行上述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吴汝康先生在进行古人类化石研究
图源:《生物人类学:第二版》
综合以上方面的多视角研究,李法军教授编撰了《生物人类学:第二版》。该书是目前国内第一本以《生物人类学》命名的专业教材。相对其他相关人类学教材,实用技术(如测量技术)的篇幅相对较小,但更注重人类群体遗传特征和体质特征的进化原理分析,实证研究范例丰富。









左右滑动浏览完整目录
目前,国内十余所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和研究机构已将本教材作为主讲教材或辅助教材;部分医学院校和地质院校中的法医人类学、古生物学、生态人类学及医学人类学等也参用本教材。
原文出处:豆瓣,
网址: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473341/
本文地址:http://www.animalstudies.cn/page/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