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天悯人的“护生文丛”

田 松

十年前,如果听到有人说动物权利之类的事情,恐怕我也会觉得他是吃饱了撑的。但是现在,我本人却变成了动物权利的支持者。这中间肯定发生过什么变化,然而毫无疑问,这个变化不是能够用一个简短的逻辑推导来解释的。在去年与葛剑雄先生的短兵相接中,我也只好强调这是一种范式转化。

  逻辑无疑会有它的功用,然而首先不在于论证,而在于对逻辑起点的质疑。当江晓原教授提出《科学可不可以被研究》这个问题之后,他就不可避免地要迈过中线,从科学主义走向反科学主义。当早期的科学哲学正宗逻辑实证主义者想要“证明”科学是被验证了的、是可靠的乃至绝对的知识和真理时,就同时埋下来了后来波普尔证伪说的伏笔。同样,当我们企图证明动物没有权利,企图证明人类绝对高于动物的时候,动物权利的种子也已经萌动了。

  男女平等、肤色平等是我们今天的逻辑起点。但是,我们都知道,女性在法律意义上获得与男性平等的人权,并没有很长的历史。而最初要证明男女平权的人所遭受的嘲讽和批驳,与今天主张动物权利的人们所遭受的嘲讽与批驳,如出一辙。从嘲讽的语调,到批驳的逻辑。

  前不久,北大的贺卫方教授代表三位自然物原告松花江、鲟鳇鱼和太阳岛向黑龙江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中石油及其下属公司对其权利的侵犯。我相信这件事会使得自然权利问题成为议论的焦点,也会有更多的人试图“证明”或者“否证”动物权利和自然权利,这件事本身,就会启动对逻辑起点的质疑,从而引发更多的人发生范式的转化。

  这种范式转化更需要情感的力量。

  人与人相互交往,就会建立情感。看到自己的朋友受伤流血,我们都知道他会疼痛,也能感到他的疼痛。在医生给他消毒,给他包扎的时候,我们会随着他一起疼痛,甚至会疼得流泪。同样,我们和动物交往,也会建立感情。狗受了伤会向主人求救,主人为他清洗伤口,为他包扎时,会随着他一起疼痛,为他流泪。进而言之,陌生人的受伤流血也会牵动我们的情感,虽然不是那么强烈;别人的狗受了伤,也会牵动我们的情感,虽然不是那么强烈。这些疼痛有质的差异吗?我分辨不出来,也无法证明。再进一步,这一种对于朋友、对于陌生人、对于宠物的情感为什么不能延伸到野生动物、延伸到养殖场里嗷嗷待宰的动物,乃至于延伸到植物、河流呢?

  我们是由于有了对于人类权利的理性论证,才有了对于他人的同情;还是由于怀有了这种情感,才去主张生而平等的人的权利呢?在一个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社会里,人的权利是不言自明的,不需要过多地论证。在一个恻隐之心普济万物的社会里,动物的权利乃至自然的权利也都可以是不言自明、不需要论证的。这种发自内心的对于人、对于物的同情与关爱,才是伦理的深层基础——一个没有这种情感的人,当然也可以理性地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但是,如果一个社会充满着能够把人权宣言倒背如流,但是不具备感同身受的同情心的人,那会是一个可怕的机器世界。

  对于动物权利的主张也离不开这种情感。在萌生了这种情感之后,原来的逻辑起点就会遭到质疑;而在新的逻辑起点建立之后,论证自会衍生。正如妇女权利和黑人权利的论证,也是逐渐生长的,甚至直到今天也未必就无懈可击。只是在范式转化之后,过多的论证已经是不必要的了。

  “护生文丛”的主编莽萍就是一位悲天悯人,对万物怀有大爱的女士。事实上,我本人关注动物权利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应归于她的《绿色生活手记》。

  几年前,我偶然看到了这部小书,起初只是随手一翻,却一口气看完了。印象最深的是她对于受苦受难的生灵们的深刻同情。在动物园,她看到动物们在夏日的暴晒下无处遮阳;她看到动物们在游人的骚扰下疲倦不堪、摇摇欲睡却无可回避;她看到介绍动物的标牌上写着动物的毛、皮、肉、骨等的各种入药入餐制革之类的功用……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触动了她的情感,而且,她采取了行动。她一次又一次地找饲养员,找园长,为动物们争取福利和权利。让她感到欣慰的是,这些曾被视为有病的行为逐渐有了结果。也就是说,对于动物的关爱并不是不能被接受的!随着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莽萍看到了更多的动物的苦难。在养殖场,那些将被宰杀的猪和牛,被强迫灌水直到内脏涨裂;那些养做食物的鸡和鸭,没有过上一天鸡和鸭的生活,甚至从来没有见过一分钟的阳光。这些事情让她痛苦、愤恨,激起了她的悲悯。而通过她的描述,我也真切地感到了动物们的疼痛。可以说,这本小书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另一种情感。

  我很高兴地看到,《绿色生活手记》的修订版也收入到“护生文丛”之中,并补充了十几篇新的文章。

  近些年来,关于动物福利和动物权利的话题在大众媒体上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毫无疑问,这项事业的整体处境还很艰难。“护生文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就我视野所及,这还是国内第一套直接针对动物福利和权利问题的丛书,而且阵容齐整,上下兼顾。既有基于情感的普及性读物(比如《绿色生活手记》);也有对国外动物福利和动物权利具体法规的介绍(比如《为动物立法——东亚动物福利法律汇编》);既有对各民族传统中相关思想资源的梳理(比如《天、地与我——亚州自然保护伦理》);也有基于现代视野的理论探索(比如《打开牢笼——面对动物权利的挑战》和《动物权利导论——孩子与狗之间》,也包括《绿色生活手记》)。对于从未接触过这个话题的读者,我希望它能启动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唤醒其内心的情感。而对于已经深入这个领域的人,则无疑是重要的营养和武器。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将会看到这套书对于中国动物福利和动物权利工作,乃至于对未来中国人的情感世界,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6年1月3日

北京 稻香园

“护生文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共八种。2005年出版

1, 莽萍著,《绿色生活手记》

2, 莽萍、徐雪莉编,《为动物立法——东亚动物福利法律汇编》

3, 安德鲁·林基著,《动物福音》

4, 维韦卡·梅农著,《天、地与我——亚州自然保护伦理》

5, 考林·斯伯丁著,《动物福利》

6, 汤姆·雷根、卡尔·科亨·著,《动物权利论争》

7, 汤姆·睿根著,《打开牢笼——面对动物权利的挑战》

8, 加里·L·弗兰西恩著,《动物权利导论——孩子与狗之间》

(发表时有删节,这里文字上有所补充和修饰。2006年5月13日)

原文出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上海交通大学),

网址:https://shc2000.sjtu.edu.cn/0605/beitianm.htm

本文地址:http://www.animalstudies.cn/page/221.html

(0)
admin的头像admin
上一篇 2021-08-20
下一篇 2021-09-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