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考虑的推进制度性动物保护

爱董比利

本文打算从功利主义角度来设想一些具体的动物保护事项。主要针对基本认同保护/善待动物的读者。并且,这里讲的保护,主要是减少动物个体的福利损害,即痛苦,而非物种层面的考虑。

1.
首先简单谈一下功利主义。具体的功利主义介绍我不多言了,读者如果还需要了解可以搜百科(utilitarianism)。需要提醒的是,这种立场有三个预设:a.独立存在的总体福利;b.福利可量化;c.第三方视角。此三点都遭到批评,但第三点,又是我们往往必须虚拟出来以供使用的。绝对没有第三点,一切经验科学其实就都不可能,而伦理学领域的功利主义,其实是起到的是一种可以把伦理/道德问题科学化看待的作用。这种看待经常必不可少,因为只有这种看待才可能具有足够的宏观度。而这种视角又必须同时设定前两点。其他视角,比如康德式伦理学,则是把注意力基本放在个体主体实践层面上。本文不谈理论,打算仅从功利主义出发而来的推论谈具体的动物保护事项,它们都关乎动物福利。

从功利主义的立场和操作法出发,对动物的福利可做如下设想:福利越多,意味着痛苦越少,动物个体越快乐;这些和生死本身无关而只会和生死本身造成的后果的快乐/痛苦性有关(比如畸胎的降生、抱有对未来美好憧憬之个体的死亡、某个个体的降生或死亡伤害了其他个体,等等)。尽管功利主义内部也会争论不同物种种的快乐可否通约甚至可否被认识,但这里我们不去管,我们就接受本段的推论,并假设一种直觉可接受的“快乐”,由此出发。

另外,这里暂且接受这样的结论:有些动物和所有植物没有感受力,于是无所谓痛苦。所以这些动物(比如蟑螂,蚊子等)和所有植物,不纳入福利保护的考量。

2
那么紧接着要说的就是这里的具体事项。

2.1 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

(1)偶发的个人性的虐待动物尽管给受虐动物造成巨大痛苦,也在人群中造成恶劣影响,但它们偶发,总体的危害并不大。尽管法律并不禁止人打狗,但是真正有意愿打狗的人非常至少——很简单,没有这个闲工夫和嗜好。本文不再讨论偶发虐待中的是非对错和具体处理策略,权且认为这是次要问题——但这并不是说这个问题不需要重视,当然需要,只是不在本文的目的之列。

(2)物种生存竞争问题。尽管这其中会涉及动物福利问题(比如被车撞死轧死,动物的死亡过程会很痛苦;没有食物饿死,过程很痛苦,等等)。但这主要是一个环境保护问题而非动物保护问题——即,它着眼物种和物种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平衡和信息,而非动物个体的福利。本文也权且不论。当然,这也是个很需要重视的问题。推荐参考 Ent 的一系列文章。很有意思。

真正的主要问题,是制度化、大批量的损害动物福利的问题。

2.2
制度化、大批量的损害,都与大批量的特定使用的蓄养相伴。需要考虑如何消除这些制度性的福利损害。尽管蓄养未必会产生残害,但实情是很难杜绝残害,特别是我们尚不足够知道对具体动物而言何为损害,如果有可能停止蓄养,总还是更稳妥的。

制度性的损害,不管是对动物的还是对人的,其实都有一个鲜明的共性:你不改变制度,这种损害永远不会消失;何止不会消失,这些损害会成为必需。设想一个古代的士兵,其职责是杀死敌人,如果不杀,自己就要被指挥官杀死。那么他没有选择。这就是制度性的问题。其实我们身边也有非常多这样的例子,我随便说一个:食品不造假,就赚不到钱(这是个制度造成的环节),赚不到钱自己就要饿死。为了自己生活好,就要去考公务员,然后xxxxx。制度不改变,就只能会有“你不去踩别人就只有等别人踩你”的零和局面。所以我们考虑中止制度性损害,只能考虑中止制度。而中止制度须至少具备两个条件:使中止发生的力量/意愿,替代性制度;而新制度的建立,可能促进抛弃旧制度的意愿。下面分项目谈。

以下讨论需要专门知识。但鉴于本文作者并不很了解相关知识,这里的讨论仅仅是方向性的。

(1)食用蓄养
包括食肉、食蛋、食奶、食熊胆——尽管它们造成的生死效果不同,但是从造成福利损害角度讲,可视为一类。以下举肉食品代表蛋奶。

人对肉食品的食用需求,主要是需求完全蛋白质(微量元素暂忽略。何为完全蛋白质请自行搜索百科)。不知是否处于这种需求才使得人觉得肉制品味道可口。不过经验上看,口味和文化、习俗颇有关系(想想英国菜,想想A菜系背景的人对B菜系的不适应),所以我们可以设想,我们的口味并非必然更倾向于肉制品。现在的情形是,很多人不愿意去如此设想,只认可自己已经认可了的东西为天经地义必然如此,存在于宇宙中的各个可能世界。改变这种看法,其实只能通过“修文德”:做出一种非肉制品的可能性,让人们的口味以及综合考量下的选择认可它。

可设想的替代方案是复合植物蛋白(熊胆的替代也是人工合成物)。就植物而言,单一品种只具有不完全或半完全蛋白质,则根据人体必需从外界摄取的氨基酸配比,生产复合植物蛋白。也许今天的素肉已经达到了这种效果,也许尚未达到但设想中不难改进使达到。还需要做的是,便利这种商品的购买渠道,降低它的生产成本及市面价格,宣传它的营养效能。如此,食用蓄养即便不会消失,也会减少。少一只笼养鸡,就少一份痛苦。动物保护主义者,要做的就是支持、宣传这条产业链:政治支持(推动政策——当然天朝可能很难)、经济支持(包括忍受稍高的价格)、科研能力支持(如何增产植物而不消耗更多土地和资源等农科学、营养学、食品工业科技——全生物界的未来看你们!)、宣传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宣传一定要很讲技巧,否则很容易激发逆反情绪,原本对肉品并无执念的人可能会因单纯的逆反执意继续支持制度化蓄养并食用肉品。最终的目标是,消灭制度性的食用蓄养,让人们觉得这不必要或者不划算,于是不做。

(2)民用服装材料
鸭绒,羊毛等,基本用途(比如保暖)产品。思路同上,开发替代产品,降低价格,必要的舆论、政策、技术支持。

皮货等,奢侈用途产品。所谓奢侈,这里并不专指贵重,而是凡不主要涉及保暖、舒适而主要侧重于风尚用途。此类用途并不限于蓄养,还有关乎野生动物的偷猎问题。不过关乎野生动物时,已有相关的立法而这些立法基本全球适用(除去捕鲸世界),算是基本解决,而其中的考虑也常是环境保护式考虑(见2.1(2)),不赘。需要做的就是改变风尚观。现实看,效果还可以,“没有买卖没有杀戮”的口号深入人心。此时我们特别需要呼吁有能力和地位引领风尚的人愿意贡献力量(比如影视娱乐明星、时装明星界的头面人物等)。

(3)宠物和动物园
这一条有些定性困难——我们并不能很容易或很一概地确定被宠养(饲养)的动物到底更快乐还是更痛苦。这些有待具体的科学研究;今天的阶段性结论似乎是,至少存在一些动物,不适合宠养、狭小空间饲养。那么,对非驯化动物则放弃宠养的念头(同样可以从 Ent 的文章比如《汇报一下:微博萌猴事件》中发现相关讨论的线索、松鼠会/果壳的文章),对动物之可爱的需求可以实地拍摄为替代,有赖电视和平媒的光荣工作者的艰苦奉献。提倡野生动物园——即不让动物意识到是动物园的动物园。还可以大力发展二次元产业,这是根本性解决性奴役、物种奴役的康庄大道。

对已驯化的专门宠用的动物,猫,狗等,对活着的好好养,尽量让活着的减少痛苦——可以实行绝育。我本人反对对动物实行绝育,但那是出于别的立场的考虑,从功利主义立场出发,道理上只能支持至少认可这种做法。对于不能保证自己责任心的人,建议尽可能多宠二次元或者毛绒玩具;也可以推动相关政策的健康发展(不健康的不谈),宠物登记,弃养罚款等等。

理论上在食用蓄养还存在的时候,如果可以减少食用蓄养,那么非常人道地捕食无主宠物亦可接受;但考虑到实际存在的热爱特定动物的人群的心情,实践中需要灵活行事;当然,热爱特定动物的人,也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心情,想一想别人的理由。

(4)实验使用
这条最难以回答。毕竟医学、营养学、生理学、心理学、动物学等等方面的求知需求和实践需求,很难离开专养动物并将其用于实验。理想状况下,自愿放弃生命、自愿尝试承受痛苦的人亦可充当某些危险实验的被试(可随时宣布退出),但实际操作很难,很难确认自愿的真实性,也因为随时退出而很难保证实验的质量。但还是可以鼓励捐献活死体(比如脑死亡或者无脑的人体)——如果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这些肌体确实等于“死亡”,没有痛苦和任何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3. 总结
需要做的是,推动制度性改变,致力于开发并提倡替代性制度方案(替代性的营养来源、服装材料来源,“可爱性”来源等等),借此并且也独立地改变社会观念。对于制度过渡时期的不完美现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容忍。

原文:https://www.douban.com/note/218989202/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动物保护研究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nimalstudies.cn/page/171.html

(1)
admin的头像admin
上一篇 2021-01-13 23:58
下一篇 2021-01-14 09:55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